查看原文
其他

平静|我们与文学失散了(随笔)

平静 自渡舟 2024-02-11

点击标题上方「平静菩提路」可有缘关注哦


我们与文学失散了


○平静



我不知道怎样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要写的人都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就算见面也不相识。而且他们都已经相继离世,我与他们再也没有相识的机会了。这本是一件遗憾却不值得伤心的事,但我心里始终会想着他们,念着他们……

 

2016年5月25日下午,我在网上看到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有那么几秒钟,我不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因为前几天我还在三联书店总编李昕老师的博客中看到有关杨老先生的照片和文字,尽管那篇文章的发表日期至今已经快一年了,但我看到的时间距离今天是那么短,所以杨绛先生健康时的容貌还留在我的脑海,仿佛她还是那个90岁高龄还能在桌子上垫个凳子,自己去换电灯泡的阿婆。可是网上的新闻不会是假的,不管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它总能第一时间让你知道。

 

其实明白人都知道,死本来就不是悲伤的事,那是所有人的归路,平静而淡然地走,就像最初来到这个世间一样,只会让人欢喜。杨绛阿婆活到105岁也应该是喜丧,我想大可不必为哀悼她流下泪水。杨绛先生是民国时期文学家中仅存于世的一位大师,所以杨绛先生的去世,也可以说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我们在面对先生的离世,我们在疯狂抢购先生书籍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在内心之中建立一种深刻的反思。我们生活在21世纪,科学发达的今天,手机互联网整个覆盖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所面对的文学到底遗失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只能用抢书的方式去缅怀他们纪念他们?为什么他们在世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关注是那样少,甚至对他们的经历和学识著作一无所知,他们去世以后,反倒成为了我们崇拜的对象。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已经把对文学的感情丢失了,文学再也不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信仰。文学成为一门学科,文学大师成为社会上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只有在社会共同关注下,才会发现那些一直在文学上默默耕耘的人。我们在乎和关注的是他们写过多少本书,获得过多少次文学奖,我们对他们的人生经历过什么事、怎么写出来的作品、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情和胸怀漠不关心。我们读他们的书,也在想几天能看完,会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我们买他们的书,也要讲究哪个版本值得收藏。这是我们在他们离世之后唯一的联系。

 

这种联系意味着什么,我们能靠这种联系把我们丢失的那种思想和文化,还有那种对文学的感情,乃至对文学的信仰找回来吗?我们不能有民国文学大师们那种特殊的经历,但我们能有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家国天下的情怀吗?我们不能,我们已经走到了文学的边缘,所以我们与他们的思想精神和人文情怀脱节了,这是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在文学上不能超过他们的原因。他们走了,我们伤痛,他们成了文学上的大师,我们只能用泪水和抢购书籍的方式去缅怀他们。

 

前段时间作家陈忠实的去世,我就在想,如今还能有几人像陈忠实那样,在农村一间小屋里,点着蜡烛,啃着白馍,写着《白鹿原》?还有谁能像杨绛先生在文革那样的环境中去翻译《堂吉诃德》,纵然文稿被没收,还要再继续?还有谁能像路遥一样,为了写作把黑夜当成白天来过?还有谁能像史铁生在写作之夜去追问写作的意义,拷问自己的灵魂?

 

想到这,我又不免为他们的离世感到无比悲痛,因为我忽然觉得,我们与他们所代表的文学精神失散了……

 

                                        2016.5.29


                                                                                       

作者简介

   平静,1988年出生,辽宁凌源人。自幼行动不便,因残失学。18岁起开始自学写作。完成二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有小说、诗歌、散文作品见于《兰州日报》《华夏文明导报》《人生十六七》《中国残疾人》《自强文苑》等报纸杂志。多年来在文学的世界里探索生命与真理,不断思考人生价值与存在意义,喜欢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向往佛学修禅。平时清净,一无所求,唯修心性,以文会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平静|我们与文学失散了(随笔)

平静 自渡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